教育部推行之《大學社會責任實踐計畫》(簡稱 USR),成大107年共獲得3項計畫,成績名列全國前茅,USR 實踐場域橫跨臺南平原區的官田、沿海區的七股、將軍及北門、溪北區的後壁、東山及白河。由成大生科系教授蔣鎮宇所帶領的《以微生物科技導入台南市大溪北地區的智慧新農業計畫》,以研發微生物試劑,有效解決稻作倒伏、稻熱病侵害及淹水等天災,所造成的水稻減產,並透過在校內開設學分班,培育及串聯對農業有熱情的人才,在校外的產業面,則透過輔導、導入技術、連結產銷兩端,提振當地整體產業的興榮。
該計畫主要針對位於台南市大溪北後壁、東山及白河為主的台南市172沿線,面臨產業老舊及人口外流的衰退問題,且該區主要作物以水稻為大宗,主要的人力為老農,世代為農代代相傳之下,倚賴農藥及化肥的慣行農法一直被沿用下來,缺乏活絡的經濟是社區貧窮主要的原因之一。
為了降低慣行農法過度倚賴農藥及化肥對環境永續造成的衝擊,及改變以稻米雜糧為主的低經濟農業產出,該計畫透過微生物科技的導入及產官學合作分析,鑑定出適合在地的候選產業,包括自然農法高品質的越光米、香菇、天然植物精油、手做醬油等。
藉由微生物及基因體科技的導入,並結合巨量資料分析及雲端技術,藉此研發出各式微生物資材以降低病害,並提高作物的抗病能力,與在地的青農團體共同建構自然農法平台,締造具有地方特色與現代科技接軌的產業。
由於台南市172線後壁等區一直以來都是台灣水稻的栽培重鎮,面臨著慣行農業過度倚賴農藥與化肥所帶來對環境的衝擊,相對地,自然農法往往收成不穩定,極端的環境往往造成所謂的看天田,另外,農產品缺乏附加價值,加上產銷端無法有效鏈結等問題,都導致後壁區又老又窮等現況。
該計畫主要成果為微生物農法活化地方農業、人才培育、創新產業導入、產銷鏈結,農業的活化除了研發成本低廉的微生物製劑,解決水稻倒伏、減低病害及天災造成的減產,更讓農法農戶避開了水患及稻熱病的損失,提升當地 33 %的友善種植,針對人才培育,共培訓150名的種子教師,並實際進入場域與在地合作,同時高中生課程提供超過200位學員的教學與實作。
成大副校長林從一認為,成大除了在教學與研究的卓越成就外,聯合國發佈之永續發展目標(Sustainability Development Goals, SDGs)亦是當前重要的發展方向。「在我們運用研究的成果實踐社會責任之時,更應與農民站在一起,回歸到與農民最為相關的產銷需求,讓市場可提供永續的支持,將USR及SDGs的概念落實。」